摘要: 方剂学名词。系十剂之一。又作泻剂。指用苦泄药物组成,具有通闭下行作用的方剂。《沈氏尊生书·要药分剂》:“徐之才曰:泄可去闭,葶苈、大黄之属是也。”“张从正曰:实则泄之,诸痛皆实,痛随利减,芒硝、大黄、牵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相须,中医里关于中药配伍的一种称谓,叫七情:单行、相须、相使、相畏、相杀、相恶、相反。相须是其中的一情。相须,中医里关于中药配伍的一种称谓,叫七情:单行、相须、相使、相畏、相杀、相恶、相反。相须是其中的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相畏:中药学术语。系药物七情之一。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指药物之间的互相抑制作用,药物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减。如半夏畏生姜。相畏与相杀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同角度的两种提法。所以又可以说生姜杀半夏。参相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相使: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,以一种药为主,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,能提高主药疗效。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,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。 ①中药学术语。系药物七情之一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相反(英文:contrary),读音为xiāng fǎn,汉语词语,指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对立或互相排斥。例句为“相反,你将会随意的浑浑噩噩的苟活着”。近义词为相悖( bèi)、差异、反之。反义词为一致、[阅读全文:]
摘要: 1、某一时间内双方的攻击判定在某个区域内同时产生作用,此时双方均受到判定影响。 2、中药学术语。系药物七情之一。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。如生姜杀半夏。 相杀:即一种药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相恶(英文:antagonism),读音为xiāng è,是汉语词语,释义为彼此憎恨。韩愈《南山诗》中的“或背若相恶,或向若相佑。”,便是对该词的相关记载。相恶:即两种药物合用,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[阅读全文:]
摘要: 在中医学中,先煎是指入汤剂的一些药物需在未入其他药时,先行煎煮。如有些矿石、贝壳类药物,因其质地坚硬,有效成分不易煎出,易打碎先煎,即煎煮 30分钟后,再将其他药物倾入同煎。如生石膏、生牡蛎等。对某些有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笔洗是一种传统工艺品,属于文房四宝笔、墨、纸、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。笔洗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,以形制乖巧、种类繁多、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。笔洗有很多种质地,包括瓷、玉、玛瑙、珐琅、象牙和犀角等,基本都属于[阅读全文:]
摘要: 指五味所走的脏器组织。 ①《灵枢·九针》:“酸走筋,辛走气,苦走血,咸走骨,甘走肉。” ②《灵枢·五味》:“酸先走肝,苦先走心,甘先走脾,辛先走肺,咸先走骨。”(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“先走”作“先入”,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五味指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种味道,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,出自《黄帝内经》,广泛运用于中医学的诊断治疗、遣方用药等方面。wǔ wèi1.指 酸﹑ 甘﹑ 苦﹑ 辛﹑ 咸五种味道。其实甜就是甘。2.泛指各[阅读全文:]
摘要: 出《灵枢·五味》。指谷、肉、果、菜适合于五脏病者,如脾病宜秫米、牛肉、枣、葵;心病宜麦、羊肉、杏、薤;肾病宜大豆芽、猪肉、栗、藿;肝病宜麻、犬肉、李、韭;肺病宜黄黍、鸡肉、桃、葱。五宜的说法附会于五行学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中药学术语。系药物归经内容之一。古人从五行学说出发通过五色、五味与五行所属而与脏腑经脉相结合的说法。即色青,味酸,属木,入足厥阴肝、足少阳胆;色赤,味苦,属火,入手少阴心、手太阳小肠;色黄;味甘,属土,[阅读全文: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