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白颖苔草,多年生。具细长匍匐根状茎,秆高5~40厘米,基部有黑褐色纤维状分裂的旧叶鞘。叶片短于秆,宽1~3毫米,扁平。穗状花序卵形或矩圆形,小穗5~8个,密集生于秆端;小穗卵形或宽卵形,长5~8毫米,顶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白饭树,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,又名:金柑藤,鱼骨菜,白鱼眼、鱼眼木、白火炭、白泡果、鱼眼木、鹊饭树。其味苦、微涩,凉,有小毒。具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,止痒止血;外用治湿疹,脓疱疮,过敏性皮炎,疮疖,烧烫伤等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白饭树叶,中药名。为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的枝叶。分布于华东、华南及西南各省区。具有祛风除湿,解毒,杀虫之功效。常用于风湿关节痛,头疮、脓疱疮、湿疹。为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 (Roxb.exWil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白饭豆,中药名。为豆科菜豆属植物菜豆的种子。全国均有栽培。具有滋养,解热,利尿,消肿之功效。常用于水肿,脚气病。为豆科菜豆属植物菜豆 Linn.的种子。全国均有栽培。原产美洲,现广植于各热带至温带地区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白饭树根,中药名。为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Flueggea virosa (Roxb. ex Willd.) Baill.的根。分布于华东、华南及西南各省区。常用于白带,小儿水痘,跌打风湿。根。味苦,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白首乌(拉丁学名:Cynanchum bungei Decne.),别名泰山何首乌、何首乌、地葫芦,是夹竹桃科鹅绒藤属的攀援性半灌木植物。其保护等级为IUCN:DD。白首乌块根粗壮,茎纤细而韧,叶对生,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白马阴茎为 马科动物马的雄性 外生殖器,《本草经疏》云:马阴茎,察其功用,气平应作温,非甘温则不主伤中脉绝,以甘能补血脉,温能通经络故耳。阳衰则阴不起,而生长之道绝,咸温走下焦,补助真阳,则阴自起而精自[阅读全文:]
摘要: 六月雪(拉丁学名:Serissa japonica (Thunb.) Thunb.),别名路边荆、路边姜,是茜草科白马骨属常绿小灌木植物。六月雪高60-90厘米,有臭气;叶革质,卵形至倒披针形,长6-2[阅读全文:]
摘要: 大白花杜鹃(Rhododendron decorum Fr.)又名大白花、羊角菜、白花菜、白豆花,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1—3米,小枝粗壮,无毛,幼枝绿色,初被白粉,老枝褐色。分布于贵州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白马骨根为茜草科植物白马骨或六月雪的根。夏、秋采收根部,洗净。晒干,或鲜用。有祛风,清热,利湿。治偏正头痛。牙痛,喉痛,目赤肿痛,湿热黄疸,白带,白蚀功效。【拼音名】 Bái Mǎ Gǔ Gēn落叶小灌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白骨走马,中药名。为楝科鹧鸪花属植物茸果鹧鸪花TrichiliasinensisBentv.的根、叶、果实。分布于广东、广西等地。具有杀虫,燥湿,止痒,止血之功效。常用于蛔虫腹痛,下肢溃疡,疥疮,湿疹瘙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白鬼笔,中药名。为鬼笔科鬼笔属白鬼笔Phallus inpudicus L. ex. Pers.的菌柄及菌托。分布于山西、山东、安徽、广东等地。具有活血,除湿,止痛之功效。常用于风湿痛。为鬼笔科鬼笔属白[阅读全文:]
摘要: 白鱼(学名:Anabarilius),又名为红尾巴,鲤形目鲤科鱼类,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硬骨鱼。白鱼体形长,甚侧扁;头背平直,头后背部隆起;口上位,下颌厚而上翘;眼大,位于头的侧下方;下咽齿末端成钩状;腹鳍[阅读全文:]